一个孩子的健康状况,牵动的是一个大家庭每个成员的根根神经。脑瘫、发育落后、颅脑损伤、肌张力异常、先天畸形、言语障碍、多动症、基因遗传代谢病……对于家长来说,这些的确是揪心的字眼,也是很多家长迟迟不能确定的,在儿童康复中心,这些异常可以得到较早诊断。
孩子不说话一直是困扰广大家长的难题。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,孩子终于开口了,会叫“爸爸、妈妈”,或者能说出“小汽车”、“花”、“机器猫”等等。这个时候家长很高兴,因为一直不张嘴发音的孩子能说出完整的词语了。但过一段时间可能会发现:小家伙嘴里只是不停地说这几个固定的词,练不成短语和句子,不能跟别人交流,也理解不了家长的很多指令。
有些小朋友在和人对话的时候会机械地模仿对方的话语,如同“鹦鹉学舌”。这些现象都说明孩子并不真正理解话语的含义、结构和作用。所以他们所说的并不是真正的“语言”,没有交流性,起不到工具的作用。发音、仿说只是说话的第一步。只有能够理解对方的意思,知道如何表达,才算真正和人交流。这里语言理解能力起到关键性的作用。那么怎么提高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呢?
如何提高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?
抓住生活中的机会,让孩子练习认知理解
1 在生活中,我们有很多机会激发孩子的语言动机,巧借各种场景和事件练习孩子的理解。比如让孩子帮忙做家务:开始就是最简单的“抹布递过来”,“柜门关上”等等。一定要用短句,用简单句,不要有太大的信息量,不然就会让孩子反应不过来,不利于他的理解。任务简单化,边做边说,引领孩子一步步“顿悟”。
另外,一定要亲自辅助孩子做这件事情,从操作的流程中让孩子理解:他拿的是什么,用来做什么,这个动作是怎么做的……比如“把抹布给妈妈”这里有名词“妈妈、抹布”,有动词“给”,整体表达了一个动作,让孩子完成。亲身体验语言指令和这件事的关系,慢慢去理解。
巧用强化物,事半功倍
强化物的作用不是引诱,不是贿赂,而是强化和促进。巧用强化物,孩子的认知、理解都会上一个台阶。利用强化物,一方面帮助小朋友发出相关的音,比如“薯片儿”,另一方面是和他对话:“你想吃什么?”小朋友如果顺口能答出“薯片儿”,说明他理解了问话。然后我们可以慢慢引导他说短句“我想吃薯片”。
调动孩子一切感官,吃喝玩乐皆可练习理解
3 孩子喜欢吃、喝、玩儿,如果辅助得当,都可以增强他的理解能力。关键是家长们要带着孩子动手做,在实践中加强理解。举个简单的例子,父母和孩子玩儿“石头剪子布”,孩子开始可能会不理解,直接模仿家长出的手势。这个没关系,先和他建立配合,让他能玩儿起来。
然后,怎么让孩子理解这几个事物呢?我们可以找来真正的石头、剪子和布,让孩子理解“石头是硬的,剪子剪不动”;“剪子能剪布,而布软软的能包裹住石头”这样其实是综合运用孩子的感官:视觉、听觉、触觉等让孩子对特定事物有透彻的理解。这也是实物比书本和卡片强很多的原因。
总之,生活是一个最丰富多彩的大课堂,巧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,都能练习孩子的认知、理解,进而促进他们的表达、交流……家长们一定要重视。